“孝敬”在东亚文化中,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且受到重视的品质。相比西方教育中的平等思维,我们似乎更习惯于长幼有序、回馈父母。
确实,家长在后代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不少辛劳,有心人会感恩。但有时候,部分父母的做法,属实让子女摸不到头脑。对他们不好不行,犒劳他们还是不行。
(资料图片)
中日韩的培养模式和教育思维,通常有着很多相似之处。就拿高考来说吧,别以为国内的学生是最累的。其实想要读一所好大学,韩国的同学似乎内卷指数还要更胜一筹。
学生比勤奋、比熬夜,家长比财富、比资源,没什么两样。长大后,好不容易不必交学费、补习费,年轻人可以自己赚钱了。
有位女生想带着母亲出国旅行散心,或许是之前经历过太多扫兴的事,这次她要求家长以录像为证,对着镜头承诺“十项禁止”。
听起来都是很小的事情和不起眼的语句,却引发不少网友的共鸣。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句子,被女生要求禁止说出口:
“这菜太甜了;这菜太咸;还有多远;跑这么远就为看这个;还不如在家吃;可惜这钱啊;还要等很久吗;早餐就这些;换成韩元多钱啊;还是水最好喝”。
最后两人都忍不住大笑。或许家长自己也意识到,这十句话是自己曾经最爱说的“口头禅”。但是没有考虑到女儿听后什么感受。
为了保持这次旅途的顺利进行和愉快收尾,两人约定禁止出现这样的句子。希望她们可以玩好。很多网友也纷纷吐槽自己跟家长出行的经历,简直如出一辙啊。
简单的场景引来不少人的围观和评论,国内的同学直呼:原来扫兴的家长“全球统一”。所以有人调侃,别弄什么十项禁止;想要舒心,首先就禁止带这类父母旅行。
一些子女想表达孝敬又不想惹气,索性给他们报个团。不过别想得太天真,遇到习惯扫兴的家长,可能即使报团,回家后也能说出一大堆不满意的理由。
比这更奇怪的是,还有部分家长前后矛盾。例如这位网友坦言,姐姐带家长出门,母亲便抱怨乱花钱、外面餐食难吃又贵。
后来不带她出门,母亲又责备“养娃没用,都不带自己出去吃点好的”。题主听不下去,直接回怼母亲;自己讲话矛盾还责怪子女,太不讲理了吧。
别太奇怪,过来人说出了现实,这样的家长其实就是想要“两面做好人”的人设;多少带着点虚伪的习气。想让子女带自己潇洒一下,但又希望立节俭的人设。
可是为何这类家长在扫兴的时候,好像完全不知道也不在意破坏良好氛围呢?笔者总结了几个原因。首先,我们的文化中,确实比西方家庭更喜欢“客套”;换句话也可以说虚伪。
就比如一句“吃了没”,我们觉得相当于“你好”;但欧洲人会以为真的要请客吃饭。给压岁钱明知最后要收,也必须“推推搡搡”。家长们口是心非便不足为奇了。
其次,我们的教育思维里,默认子女应该服从长辈;但有时这种“孝顺”反而令部分家长,在言行举止中变得不再考虑儿女的感受。设想,他们跟单位领导出门,会说扫兴的话吗?
“扫兴式”的家长,跟“积极式”的家长,亲子关系和培养人才的能力,明显不一样。我们来自查一下,有没有做过以下比较典型的行为吧。改变并不是丢人的事。
例如,学生好不容易考试名次进步,家长却板着脸说:怎么不跟第一名比,你还差远呢,有啥可高兴的?看似在防止学生骄傲,实际上只能打压信心,让子女认为永远不可能让家长满意。
学生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分享给家长听,你却批评他“心思不用到学习上”;那以后就别怪子女不跟自己交心了。高考没考好还要火上浇油,学生很容易报外省大学。
子女舍不得买的东西,偷偷拿零用钱给家长买下,却被讽刺“拿父母的钱当孝心”;那么以后就别怪再也收不到礼物。
【结语】不知大家发现没有,很多人会关注如何跟同事、领导相处,如何跟伴侣相处;但做父母去关注如何跟子女相处融洽的人不多。因为我们的习惯中,家长这层身份代表“绝对权威”。能学会做“不扫兴”的家长,已经赢了大多数。
(网络图片,与文中人物无关)
Copyright © 2015-2023 华夏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